第122章 生机勃发-《红楼鼎革》
第(1/3)页
为确保草原方略的实现,柳湘莲抽调二十名精锐税卒,经过培训后加入猛氏兄弟的走私团伙,并携带大量食盐和商号从遵化所购铁锅、从天津所购棉布丝绸等物,返回关外经营。
他则继续留在唐山基地,指导各项建设。一切草创,艰苦混乱而又生机勃勃。
本地村落不多,规模很小,少则十几户,多的也不过几十户,完全不能满足用工需求,所以大量外地青壮不断涌入。当地百姓趁机做起各种生意,卖吃食、缝补浆洗衣物……日子越发好过起来。
基地中最先开建的是煤矿,此物不可或缺,初始规模不大,也没多少技术改进,随后建了砖瓦厂、木材厂等,提供建筑材料。
柳湘莲确定的指导原则是保证质量,快速高效,工匠们自然遵奉无逾。
不久,一座占地三十余亩的庄园建成,设围墙,建碉楼,内部房舍林立,将会作为基地核心,是总部人员的生活区、研发区和涉密产品的生产区,规划中的各工厂分布庄园附近。
随后又修建了临河港口和直通基地的道路,满足运输条件后,各工厂开始逐步建立。
最先投产的是铁厂,第一期规划目标是满足商号内部需求,诸如兵工厂、各厂所需工具、各类农具等。官营的遵化铁厂早已没落,私营作坊遍地开花,所以铁料并不缺乏,只因以煤炼铁之故,质量无法与闽铁广铁媲美。商号铁厂想要有足够竞争力,成本低是一方面,更要品质高。
为改进工艺,安排了砖瓦厂研制耐火砖,以提高高炉炉温,又让煤矿建设焦煤厂,又研制鼓风机,不一而足。
随着工程越来越多,水泥厂也开建,初期价格有些昂贵,质量也不尽如人意,仍需改进技术。
这些工厂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动力。工匠很善于想办法,也绝不会随便想出蒸汽机来,柳湘莲已经命人试验,何时能投入运用仍旧遥遥无期。为节省人力,降低成本,只能竭力发掘水力效用,每家工厂开建前都要对此充分考虑。
这意味着必须靠近河流,需建设大量配属设施,并研制相应工具。
商号事业以近乎无节制的方式快速铺开,显现一大批人才的同时,人才问题也愈发突出。尤其是高端知识分子匮乏,很多工匠连字都不识,只是掌握了口耳相传的技艺,要他们承办具体事务则可,一旦柳湘莲没了思路,他们便经常抓瞎。
为解决此问题,柳湘莲采用发布广告、举荐、派人寻访等各种方式进行招募,也不限于工匠,更希望具备务实精神的读书人加入。
为了让现有人才更好发挥效果,商号内组建了研究院,完善工匠评级制度,给予优渥待遇。又下设学院,组织人手编写教材,从贫寒子弟中大量选拔聪慧者入读。
进展固然可喜,资金问题也开始暴露,不说建设投资,只人工成本都极为沉重。
目前柳湘莲的资金来源,一是广和楼,但他所占股份已降至十分之一,十分有限。二是卷烟厂,初步占领京师市场,在北方有很高知名度,然而在南方推广不利,竞争对手太多,且多是本地势力,各种手段迭出。三是薛家商号原有产业,年盈利不过十来万两。
所以必须尽快实现盈利,他的目光落在玻璃上。
中国的玻璃叫做琉璃,与西方玻璃的主要区分是技术路线不同,而非技术水平差。在他做出指示后,工匠很快有了成果,生产出透明玻璃,不输西洋舶来品,成本并不比瓷器更高。
然而生产何物,如何销售又成了问题。生产些花瓶摆在店里是卖不出多少的,百姓对新产品虽然会追捧,但普罗大众的接受却需要时间,而柳湘莲等不及。
想来想去,想到了食盐。此前为了让盐场增加盈利,柳湘莲建议生产精盐,也即除去粗盐中的各类杂质。芦台场本就负责生产贡品盐砖,对此颇有技术积累,只是成本有些高。
经过技术改进,所制精盐虽不能达到后世纯度,其品相和味道较之粗盐已是天壤之别,而价格只高了近半。一经推出便被富户争相购买,饮食之欲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。
柳湘莲找了几家向来表现较好的盐商,让他们尝试用透明或彩色玻璃罐作为精盐包装,一罐三斤或五斤,成本增加不多,先看看市场反应。
盐商本有疑虑,因为百姓本就觉得盐贵,再加价还能卖得好?并不敢应承太多。
不料,新包装的精盐推出后竟大受欢迎,形成抢购风潮。
盖因玻璃在普通人眼中等若玉石,贵重异常,而能买得起精盐的人家也不缺这点儿小钱,何况盐吃没了玻璃罐仍旧可以用嘛!自觉买赚了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