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生机勃发-《红楼鼎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盐商争相跟进,不仅精盐,粗盐也开始以玻璃罐作为包装,小门小户竟以家中有亮晶晶的玻璃罐为体面。

    订单源源而来,玻璃厂日夜开工,不断增加产量。其他产品如镜子、窗户玻璃等也相继推出,因技术不够成熟,定价不低,只能先作为小众产品,限量供应。

    玻璃厂实现了开门红,大获巨利。并借助薛家商号原有网络,开始向南方销售。

    冬去春来,天气变暖,到了耕种时候,柳湘莲关注的重心转入屯田,需要的投资更大了。

    目前进行的屯田分两种,一种是官屯,即利用盐场部分官地用于耕种,落户百姓成为灶户,所需资金由盐场提供。一种是商屯。商号以低价从地方上购买大量荒地,建为农庄,雇佣百姓耕种,资金自筹。

    荒地之所以是荒,自然是存在不利耕种的问题。其中的盐碱地需要用各种方式改良土壤,比如引水冲刷,变作水田,种植水稻。临河地常因夏季暴雨造成的河流泛滥而被淹没,需要建设水库、河堤等工程。

    此外,口粮、耕牛、种子、农具等投入必不可少,而短期内难获收益。

    仅靠玻璃厂的盈利远远不足维持商号正在进行的各项建设,柳湘莲需要大笔现银。如何尽快搞钱成为他日思夜想的问题。

    最后发现,除了斗地主分田地之外,最快的来钱方式还是融资!

    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,只有足够的利益诱惑,才能让那些习惯将金银窖藏的权贵、士绅主动掏钱出来。

    于是,名声渐显的玻璃厂进入了“上市”日程。

    此前三和商号已形成良好示范,随着广和楼不断扩展,前景被人看好,股价不断飙升,早期入股者获利不匪,不少人已将之视为发家的不二法门,甚至已经出现模仿者,公然募资。

    正当柳湘莲为此筹谋之际,京中又出了幺蛾子。

    其一,当税征收困难。

    按照原来的规矩,每家当铺每年年初花五两银子从衙门户房领取当帖,便是缴纳当税了。其他苛捐杂税虽不少,却和朝廷没什么关系,都进了地方腰包。

    如今改为三挡征税,京城当铺该交五十两,对当铺这种动辄投资几万两的生意而言,真不算什么负担。京中足有四五百家当铺,少说也能收两万两。

    实际征收结果差强人意,肯老实交钱的当铺不足三分之一。此辈多为势力有限的商贾,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。其余则借口经营不善,拒不缴费,或是走动关系暗中以原价领帖,或是干脆无证营业。

    这些当铺随便搬出来的靠山便能唬人一跳,顺天府衙门惹不起,束手无策,户部催办也无效果。

    京师尚且如此,地方更不用说,等地方将当税解交户部时,成绩肯定惨不忍睹。

    朝廷固然可以惩治主管官员,可换人之后恐怕仍旧不会有太大改观。

    毕竟,对官员而言,履职不利顶多考评不佳,免职而已,得罪本地权贵却是会死人的。

    问题根源之一在于户部职权收缩。由于历年文官奏请,很多直属户部的省级课税司因税收不足而被取消,相应的收税权力划拨地方政府。地方政府又与本地缙绅勾连甚深,皇权不下乡嘛,出现这种阳奉阴违的情况在所难免。

    永隆帝虽颇有振作之意,然积重难返,不是发几道圣旨便能解决的,更何况朝中还有人掣肘,令他不敢大动干戈。

    但这一次他真的忍不住了。

    边费日增,灾害频发,朝廷需要钱啊。今年靠着柳湘莲出卖烟草经营权得了一大笔银子,弥补缺口,可这项费用是一次性的,明年又该怎么办?后年呢?无论是边患还是灾害,可是丝毫看不到缓解的迹象!

    况且,这等歪风邪气如不纠治,则当税加征之令沦为废纸,朝廷威信何存?难道煌煌朝廷,只能做到在戏子身上收钱?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