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真正的博弈,只有面对面,才能酣畅淋漓。 “文举,迎接公孙康当用军礼,就让朕的朱雀军在城外列阵相迎。” 孔融听闻了刘辩的话,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马上下去安排了起来。 对于公孙度和公孙康,这两人与孔融是截然不同的,孔融再怎么说都算是汉臣,孔融对于大汉来说,有他必须要尽到的义务和责任。 当然这在大汉式微的时候,是一句空话,但此刻刘辩已经展示了汉家的军威,所以就孔融而言,他不过高调地承认了本就存在的从属关系。 但对于自封辽东侯的公孙度来说,他属于在野势力,并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,更像是某种义军。 但他同样有归附大汉的需求,从精神场面来说,自古蛮夷皆是以归附华夏正朔为荣,但实际上这是一句空话。 人不会做没有利益的事情,更别说是掌控一地的利益集团了。 公孙家归附大汉的需求要从根本去看,那就是大义。 这里的大义并非是一种口号,而是一种可以沿用的,极度适配时代的,经过四百年实验的,已经被底层人民所接纳的,大汉政治体系。 有了这一层,便会极大地减少公孙度在辽东的统治成本。 所谓统治成本包括人才的招募成本,军队的维护成本以及人民对政体的综合满意度。 这就是为什么,公孙康听到刘辩封辽东侯会亲自前来的道理。 但这份大义,却不适配于袁绍和一众刘姓诸侯。 因为他们并没有改弦更张,甚至更懂得如何利用这份大义,只不过唯一的区别就是,刘辩的正统身份,让他可以用这份大义作为武器。 而袁绍只能捧起渤海王,勉强维持住自家的大义。 知道了对方的需求,便等于在谈判中握住了一张较为有利的底牌。剩下的博弈,就要交给名望和手段了。 很多人读历史的时候,会采用归因理论,由于某个名人,做错了一件导致他覆灭的事情,我们就觉得他是愚蠢的,其实这是偏颇的,但凡能站上历史舞台,闻名一地的人,都不会是一个蠢人。 但刘辩自设立亲军时便看破了这一层,所以多次亲征,无非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名望。 重要的不是你会不会用手中剑杀人,而是你手中是否有剑。 握着常胜这一武功,刘辩可以说在还未接见公孙康前,便已经稳稳地压力他一头。 午后,公孙康率领百名幽州突骑,呼啸而至。 刘辩与孔融稳稳地站在城头,朱雀军在城门外分列两端,等待着公孙康入城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