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六章 初三-《这个屋里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现在化学课本告诉我,万事万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,是由原子组成的。一颗细胞里面有着过亿的分子,而一个分子由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原子排列而成。并且分子可以与其他某些分子发生化学反应,从而产生新的分子结构,但是化学方程式的两端的物质之和是不变的,也就是说物质的总和不变。这个道理可以联系初二的物理,即牛顿定律来解释,化学反应会放热,但是能量的总和将不变。书本上写的是原子分为原子核和电子,由于电子排列的不同,从而原子的属性会不同,也就是不同的原子,可见那张表,俄国科学家整理的那张表。老师说道:“原子核以下就不能分裂了,就不能分开了。”书上的确这样写,也就是说原子核无法再分。

    如果说原子核不能再分,这是当时教科书上面的一种写法或者说是经验的总结积累,也避免实验和实践当中出现“误以为”的思维,所以就下了这么个定义。

    那么,这个初中生认为:

    “原子核是可以用科技手段看见的,外表面没有不同,所不同的只是围绕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数量不一样。譬如金元素的电子数量极少,并且是已知的最少,而仅次其后的是银,导电性能极棒!但是这种不同百分之百是与原子核的内容不相同而相关联的,这是肯定的。反过来,如果原子核的所有属性都一样,那么凭什么尊贵的金和银反而得不到更多电子的亲密?而且书上也写的很清楚,物质可以改变,分子之间可以化合,但是元素没人能改变,也就是说没人有这个本事把某个原子周围的电子数量随意的取走,从而制造出一种新的元素。元素是天然存在的,元素是天然不可改变的。

    可不同的东西就是不同,因为更微小的原因,所以才会不同。既然不同元素之间是因为围绕原子核的电子数量不同,所以才会呈现出不同的元素,那么结果肯定:原子核内部是不同的!

    既然不同种类的元素的原子核内部不相同,就注定可以分为更为微小的不同物质,可见原子核是可以分开的,至少理论上是这样。所以当时的化学教材写的就不严谨,应该这样写:就目前的手段而言,原子本身不能再分,也没有实验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。

    从数学的角度而言,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,就是a物质可以分为b与c两种物质,那么b也可以分为d与e,c可以分为f和g,等等,一直可以分下去。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思路,就是不同数量的物质a或者其他物质都可以组成不同质量的物质体,但这只是数量上的不同,不同的物质可以无限的拆分(理论上),就意味着物质a可以和无限的不同物质组合成不同质量的新事物。

    只是人类的手段有限而已,但这并不等于科学和实际存在的东西也是有限的。人是物质的成分之一,物质的成分和构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!这就意味着什么?

    意味着物质的种类在理论上,可以无限的出现n种不同。另外,初二的物理有个方程式,小小的原子有着巨大的能量!显而易见的是,电子不知疲倦的绕着原子核转,而且书上写着每秒几亿次。电子能够围绕着原子核转圈或者做其他运动,总之原子核和原子核之间也不是绝对紧密的,是有绝对空间的。这微观的世界就太奇妙了!

    物质的无限小下去,将蕴含着无穷的力量!

    浩瀚的宇宙蕴含着无穷的希望!希望和力量都有了。”

    您能体会我当时的兴奋心情么?

    化学老师年纪一把了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教完了这一届就退休了。他个子高高的,喜欢端着个茶杯,大着个肚子。当初我来中学就以为他是校长,起码也是个领导什么,结果就是一个普通的教职工。他讲课的时候手舞足蹈,显得十分高兴!一会儿又担心学生听不懂他的课,面情严肃。老师哪里想到?这个初中生,除了认真听他讲课之外,已经想了好远了!

    宇宙无限大和物质的无限小,无穷的力量和无尽的希望,深刻的影响了我的哲理观。

    只有热爱过数学题的人才能懂得做数学题的乐趣。

    如今,已经没有做数学题取乐了。2019年我买了全套的中学数学,打算重新学习了,重新温故做数学题的乐趣。那种久违的乐趣很让人怀念!但是我的想法和决心往往不同步,结果自己就没给自己落实。

    周日晴天,天气已经不那么热了,相反,这太阳晒起来还有些可爱了。大概是中午快下午了,爷爷在往朱家浜那条路上的三岔口那里耕地,爷爷和牛操作的很娴熟,牛自然而然的就转弯了。爷爷到底是菩萨保佑,身子骨也十分给力。他根本就不像是会倒下去的可能,我非常满意!爷爷这样坚持下去,我的未来将不是梦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