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六章 预算会议(一)-《宣德大帝》
第(1/3)页
皇帝的盐税改革方案让会议室里的朝臣眼前一亮,这样的征税方式减少了很多的麻烦,只要控制食盐的生产源头,就能彻底掌握食盐的销售,朝廷只需要打击私自生产食盐的私盐贩子就能完全控制食盐的源头。
至于老百姓用烧锅煮盐的那点儿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,在大批量工业化晒盐之后,估计盐商的零售价都要比煮盐的成本价低。
大明朝目前有六千万人口,按照每个人年消耗食盐五斤这个最低消耗量,古人体力劳动繁重需要的盐分补充要比现代人多不少,一年五斤盐只是最保守的估计,这还不算一些酱菜腌肉等手工业用盐消耗。
大明朝一年保守的食盐消耗量是三万万斤,各地生产食盐的成本并不一样,山西的池盐成本不高,一斤的成本也就四五文钱,而四川的井盐成本却要十文左右,淮扬的煮盐成本最少都有十几文钱。
若是按照成本的价格成本定价,就会导致各地的盐价大不相同,这样就会出现商人倒买倒卖的投机行为,全国必须统一定价。
朱瞻基对全国的盐价非常清楚,抬头看着朝臣问道:“全国盐价必须统一,大家认为该如何定价才好?”
“陛下!盐价的高低不但有生产成本的原因,还有运输的成本,食盐非常沉重,一斤盐每增加百里的运输成本最少增加一文钱,想要降低盐价,不但要减少生产成本,还要降低运输成本。
目前大明能够产盐的地方就那么几处,一座盐场所辐射的距离不会超过五百里,超过了这个距离,盐价就只能是天价,老百姓肯定是吃不起的。
然而我大明产盐的地方除了沿海,内地就那么几处,靠近河流的地方,有水运加持运输成本会小一些,若是没有河流只依靠马车运输,成本根本就无法降下去。
盐税更是朝廷不可或缺的一份税收,老百姓每年大部分收入其实都花在了买盐上。”杨士奇叹了一口气说道。
朱瞻基皱了一下眉头,他是知道大明盐价腾贵,可是没想到这价钱会因为距离差的这么离谱,老百姓忙活一年只够买盐的钱,这样下去怎么能够让老百姓拥护朝廷。
“不管用什么办法,盐价必须要降下来,大明主要的产盐之地在山西、陕西、四川,这些地方的食盐各自辐射的距离并不远,内地的交通条件有限,不能指望这些地方的食盐调节盐价。
想要食盐价格降下来还是要在沿海地采用晒盐的办法进行制盐,朕会调集工业部的大匠研究如何能够快速制盐的办法,一斤盐的出场价不能超过十文,若是成本超过十文,由朝廷补贴差价。
这样加上五成盐税,一斤盐的出厂价就是十五文,这个价格即使走远一些,一斤盐的成本价格也不会超过贰拾伍文,这样的价格加上商人的利润盐价不能超过三十五文,若是哪个盐商敢超过三十五文卖盐,工商管理部门就抄了他的铺子。”
“陛下!若是如此强硬规定,是不是会打击商人的运盐的积极性,若是无人运盐,岂不是让老百姓没有盐吃吗?”杨溥站起来问道。
“没有人运,那就让皇家粮业接手,朕就不信这卖盐虽然是利润没有那么大了,但是胜在稳定,不怕砸在手里卖不出去,肯定会有眼光长远之人运输售卖。
况且我们计算的是陆路运输,若是用船运输,那么这运费还是会降低不少的,相信眼光好一点儿的商人是能看到这一点的。
皇家粮业可以把距离盐场路途近的地方让给商人,专门做路途远的生意。这样商人还不知足,那就别怪朕心狠手辣了。”
“若是如此明年的盐税就要少上很多了,按照全年消耗三万万斤计算,一年的盐税就剩下一百五十万两了,若是再补贴一些盐场的成本支出,能剩下一百万两就不错了。”王佐皱眉说道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