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二章 农场-《宣德大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些百姓租种地主家的地,一年到头也落不下多少粮食,若是把他们编入农场,尽量使用机械,减少人力消耗,能够最大可能的降低种植成本。

    士绅地主在与农场争夺人力上,肯定不是农场的对手,就会倒逼着地主进行农业技术提升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背景下,东阿县成立了兖州第一农场。农场拥有耕地十万亩,招募一千户失地百姓为农场工人。不管旱涝按月给工人发放薪俸,每个工人月俸六百文。

    农场还会为工人提供饭食,就是他们的女人、孩子也能在农场找到一些类似喂养牛羊等轻便的工作。

    农场还为每一个农场工人家庭每人一亩自留地,这一亩地不用承担任何赋税,但只能耕种,不能买卖,土地产权属于农场。

    不过农场青壮在农闲时必须接受军事训练,朝廷征兵时优先抽调农场青壮入伍当兵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农场所产生的大量秸秆还能用于饲养牲畜,十万亩耕地至少要有两千头耕牛才能满足,农场耕种需要。

    这样的农场,类似于古代的屯田,区别是农场不再是小农耕作,而是集约化经营。

    大规模耕作的好处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,减少了人力使用,使得农场的收益大增。

    农场刚成立的时候,面对农场的招工,失地的百姓其实更愿意佃租土地。无奈的是他们没有土地,官府就不给他们提供种子,地主倒是会给他们提供种子,可是他们知道借了地主种子,这辈子都还不清,一些家庭横下心在农场报了名。
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老百姓种地,不是给自己家干活谁肯卖力气。种地时你糊弄地皮,庄稼就会糊弄你的肚皮,这么多人一起给公家种地,肯下力气才见鬼了。

    可是当他们进了农场才发现根本就不是他们想象的那般,一千人分工协作,每个人每天都有固定的任务,而且必须要保质保量的完成。

    同时还会有相应的奖惩措施,每个人耕种的土地都有登记,以山东的标准产量亩产一石半为准,不达标的处罚,超过标准线的奖励。秋收时谁的产量高,谁就会获得的奖励多。
    第(2/3)页